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
出自《荀子·劝学》
注释
蒙鸠((jiū):即鹪鹩,俗称黄脰鸟,又称巧妇鸟,全身灰色*,有斑,常取茅苇一毛一毳为巢。
以:用。
为:作为。
之:代词,指羽毛编制的窝。
发:毛发。
苕(tiáo):芦苇的花穗。
至:到。
折(shé):同”折(zhé),折断。
非:并非。
然:表原因。
赏析
这则寓言是从蒙鸠鸟的遭遇引申出人生哲理。
蒙鸠,又名鹪鹩、桃雀、巧妇鸟。灰色,有花斑,善于编巢。它常取茅草、芦苇、羽毛等材料,用头发丝或麻缕编织鸟巢,鸟巢大如鸡蛋,非常精巧,故人称其为巧妇鸟。鸟巢或造在树林里,或造在芦苇丛中。荀子看到有只蒙鸠编了一个精美完好的巢,却把巢系在苇苕,芦苇新生的嫩条,顶端开花上,大风吹来,苇苕折断,鸟蛋摔破了,小鸟也摔死了。荀子感慨地说:“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卵破子死的悲惨结局并非因为鸟巢不完美,而是因为系巢的地方不好,才造成了这种情况。
荀子很强调后天的学习与环境。他从蒙鸠的遭遇中总结出了这样的人生哲理:“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定居必须选择风俗美好的乡里,交游必须接近有道德修养的人士,这便是防止走歪门邪道的方法。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 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任何人,特别是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都应该接近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的人,才能走上“中正”之道;如果结交下流人物,一天天堕落下去,势必走上犯罪道路,跟蒙鸠因不善选择环境而卵破子死的结局一样悲惨。当然,荀子所说的“中正”,主要是指儒家的“礼”。这种“礼”已不适应今天的时代要求,虽然其中也不乏可以继承的精华。
那么,如何获得“中正”之道呢?那就是学习。《劝学》篇开宗明义便说:“学不可以已。”学习的途径一是读书,二是接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学莫便乎近其人”。而且这两者是统一的。法国哲学家、数学家笛卡尔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大作家雨果也说:“各种蠢事,在每天阅读好书的影响下,仿佛烤在火上一样渐渐熔化。”
这则寓言的意义也可以从其他方面引申。蒙鸠编巢费了力,但结巢的地方不对,可以比喻基础不牢,一切努力都是白费;也可以比喻对人生道路的选择,所谓“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已百年空”,所谓“良禽择木而栖”,都有这个意思。
荀子文风典厚,喜用比喻。为了阐发“居必择乡,游必就士”的主旨,就一连用了蒙鸠、射干、蓬茅、白沙、兰槐五个比喻,或正反对比,或前后对比,把道理说得很透彻。蒙鸠为巢因具有一定情节,便成了一则寓言。当然,它的情节太简单,在艺术表现上大大落后于孟子和庄子寓言,似乎还停留在早于它一百多年的墨子寓言的水平上,所以荀子在先秦寓言史上地位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