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岛

近现代时期 现代文 诗文

列表/略缩
佚名 〔近现代〕

  一只青蛙坐在井里。一只小鸟飞来,落在井沿上。

  青蛙问小鸟:“你从哪儿来呀?”

  小鸟回答说:“我从天上来。我飞了一百多里,口渴了,下来找点儿水喝。”

  青蛙说:“朋友,别说大话了!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

  小鸟说:“你弄错了。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

  青蛙笑了,说:“朋友,我天天坐在井里,一抬头就看见天。我不会弄错的。”

  小鸟也笑了,说:“朋友,你是弄错了。不信,你跳出井口来看一看吧。” 

  【二年级上册】《坐井观天》

赵恺 〔近现代〕

  有个乐团在南京招考演员,其中一名是木笛演奏员。

  考试要求苛刻,竞争激烈,应聘者都是乐坛高手。招考要经过初试、复试和终试三轮。两轮过后,每一种乐器只剩下两名乐手。

  终试在艺术学院阶梯教室进行。所有的应试者都在室外静候。房门开了,探出一个头来。这个人大声说:“木笛。朱丹。”

  话音未落,从一排腊梅盆景中站起一个人来,他看上去修长、纤弱,一身黑色云锦衣衫仿佛把他也紧束成了一株梅树。衣衫上的梅花,仿佛开在树枝上。朱丹轻轻走进屋,小心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然后,他抬起头,看见远远地坐着一排主考官。考官们个个正襟危坐,不苟言笑。

  坐在主考席正中的,是一位声名远扬的外国音乐大师。

  大师什么也没说,只是默默地打量着朱丹。那神色,仿佛是罗丹在打量雕塑作品。

  半晌,大师随手从面前的一叠卡片中抽出一张,并回头望了一下坐在身后的助手。助手接过卡片,走过去递到朱丹手中。

  卡片上写着:第一项,任选一首乐曲表现欢乐。

  看过卡片,朱丹眼里闪过一丝悲戚。沉默片刻之后,他向主考席深深鞠了一躬,然后抬起头,轻轻地说:“请原谅,我可以不演奏欢乐的曲目吗?”

  这轻轻的一句话,犹如闷雷在会场爆裂。一时间,所有主考官都窃窃私语起来。

  过了一会儿,大师冷峻地问:“为什么?”

  朱丹答:“因为——今天我不能演奏欢快的乐曲。”

  大师问:“为什么?”

  朱丹说:“因为今天是12月13日。”

  大师问:“12月13日是什么日子?”

  朱丹说:“是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日。”

  很久,很久,考场一片沉寂。

  大师问:“你没有忘记今天是考试吗?”

  朱丹说:“没有忘记。”

  大师说:“你是一个很有才华的青年,应当懂得珍惜艺术前途。”

  朱丹说:“请原谅……”

  没等朱丹说完,大师便向朱丹挥挥手,果断而又惋惜地说:“你现在可以回去了。”

  听到这句话,朱丹的眼中顿时涌出苦涩的泪水。他向主考席鞠了一躬,把抽出的木笛小心地放回绒套,转过身,默默地走了。

  入夜,南京城开始飘雪。朱丹披着雪花,向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碑走去。

  临近石碑,只见一片莹莹光亮,像曙色萌动,像蓓蕾初绽,像墨滴在宣纸上无声晕染。走近一看,竟是一个由孩子组成的方阵。有大孩子,有小孩子;有男孩子,有女孩子;他们高矮不一,衣着不一,显然是自发聚集起来的。他们的头上、肩上积着一层白雪,仿佛一片幼松林。每个孩子手擎一支红烛,红烛流淌着红宝石般的泪。

  顷刻之间,雪大了,一团一团,纷纷扬扬地飘洒下来。

  朱丹伫立雪中,小心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吹奏起来。笛声悲凉凄切,犹如脉管滴血。寒冷凝冻着这声音,火焰温暖着这声音。坠落的雪片纷纷扬起,托着笛声在天地间翩然回旋。

  孩子们在静静地倾听,他们似乎听懂了这如泣如诉的笛声。

  吹奏完毕,有人在朱丹肩上轻轻地拍了一下。他回头一望,竟然是那位音乐大师。

  朱丹深感意外,连忙回身向大师鞠躬。大师说:“感谢你的出色演奏,应该是我向你鞠躬。”朱丹连忙说:“考场的事,请大师原谅。”

  大师说:“不,应该是我请求你的原谅。现在我要告诉你的是,你虽然没有参加终试,但已被乐团录取了。”

  说完,大师紧紧握住朱丹的手。朱丹的手中,紧紧握着木笛。

  【五年级上册】《木笛》

叶君健 〔近现代〕

  时间是晚上八点。太阳虽然早已经落下,但暑气并没有收敛。没有风。公园里那些屹立着的古树静静的。树叶也是静静的。露天的“劳动剧场”也是静静的。

  剧场里并不是没有人。相反,人非常满。每个角落里都是人:工人、店员、手艺人、干部、学生,甚至还有近郊来的农民--从前面一排向后面一望,这简直像一个人海。他们所散发出来的热力和空中的暑气凝结在一起,罩在这个人海上面,像一层烟雾。烟雾不散,海屏住了呼吸。

  舞台上的幕布拉开了,音乐奏起来了。演员们踩着音乐的拍子,以庄重而有节奏的步法走到灯光前面来了。灯光射在他们五颜六色的服装和头饰上,一片金碧辉煌的彩霞。

  当女主角穆桂英以轻盈而矫健的步子出场的时候,这个平静的海面陡然动荡起来了,它上面卷起了一阵暴风雨:观众像触了电似的迅即对这位女英雄报以雷鸣般的掌声。她开始唱了。她圆润的歌喉在夜空中颤动,听起来辽远而又切近,柔和而又铿锵。戏词像珠子似的从她的一笑一颦中,从她的优雅的“水袖”中,从她婀娜的身段中,一粒一粒地滚下来,滴在地上,溅到空中,落进每一个人的心里,引起一片深远的回音。这回音听不见,却淹没了刚才涌起的那一阵热烈的掌声。

  观众像着了魔一样,忽然变得鸦雀无声。他们看得入了神。他们的感情和舞台上女主角的感情交融在了一起。女主角的歌舞渐渐进入高潮。观众的情感也渐渐进入高潮。潮在涨。没有谁能控制住它。这个一度平静下来的人海忽然又动荡起来了。戏就在这时候要到达顶点。我们的女主角在这时候就像一朵盛开的鲜花,观众想把这朵鲜花捧在手里,不让它消逝。他们不约而同地从座位上立起来,像潮水一样,涌到我们这位艺术家面前。舞台已经失去了界限,整个剧场成了一个庞大的舞台。

  我们这位艺术家是谁呢?他就是梅兰芳同志。半个世纪的舞台生涯过去了,六十六岁的高龄,仍然能创造出这样富有朝气的美丽形象,表现出这样充沛的青春活力,这不能不说是奇迹。这奇迹的产生是必然的,因为我们拥有这样热情的观众和这样热情的艺术家。

  【六年级上册】《看戏》

佚名 〔近现代〕

  很久很久以前,台湾岛上有一对年轻的夫妇,男的叫大尖,女的叫水社。他们住在一条大河旁,以打鱼为生。

  有一天,红彤彤的太阳挂在湛蓝的天空,大尖和水社正忙着收网。忽然,天空轰隆一声巨响,地动山摇。一眨眼,太阳不见了,大地顿时一片黑暗。大尖和水社摸着黑,好半天才回到了家。

  晚上,一轮明月升上了天空,夫妻俩借着月光补网。突然,又一声轰隆巨响,月亮也不见了。

  从这天起,天上没有了太阳和月亮,分不清白天和黑夜。花不开,草不绿,鸟不叫,庄稼也不长了。

  大尖和水社决心去找回太阳和月亮。他们点起火把,翻过一座座高山,越过一条条河流,穿过一片片密林。不知走了多少路,也不知换了多少火把,终于来到一座大山下。他们向前一看,啊,不远处忽明忽暗!“太阳和月亮一定在那里!”他俩想。

  夫妻俩往前跑去,路上碰到一位老爷爷。老爷爷告诉他们:那边有个很深的水潭,水潭里有两条恶龙,公龙吞了太阳,母龙吞了月亮。它们俩像玩儿球似的,把太阳和月亮,一会儿吞进去,一会儿吐出来。

  大尖和水社说:“我们翻山越岭,就是来找太阳月亮。恶龙再凶,我们也要跟它们斗。”

  老爷爷说:“好,有志气!你们先到阿里山去,那里埋着金斧头和金剪子,有了这两件宝物就能降伏恶龙。”

  大尖和水社一口气跑到阿里山,把山底下的金斧头和金剪子挖出来,又马上回到大水潭边。两条恶龙正好又在玩儿太阳和月亮。大尖把金斧头往水潭里一扔,公龙的脑袋被劈开了;水社把金剪子一扔,母龙的脑袋被剪掉了。太阳和月亮从它们的嘴里滚了出来。

  大尖抱起太阳,抛向空中,又拔起一棵棕榈树,把太阳顶上了天。水社抱起月亮,往天上一抛,也拔了一棵棕榈树,把月亮顶上了天。后来,人们就把这个大水潭叫日月潭了。

  【三年级下册】《日月潭的传说》

佚名 〔近现代〕

  从前,大海边住着一位老渔翁。

  一天中午,渔翁去海边打鱼。他打上来一个很重的黄铜瓶子,瓶口用锡封着。渔翁拿出小刀,撬去瓶口的锡块儿。瓶子打开了,瓶中冒出一股青烟,青烟又慢慢变成一个又凶又丑的魔鬼。魔鬼披头散发,眼睛像灯笼,嘴巴像山洞,伸出手来像铁叉。

  魔鬼恶狠狠地说:“好哇!你把我打捞上来,我要把你杀死。”

  渔翁疑惑地问:“你为什么要杀我?”

  魔鬼说:“我什么坏事都干过。后来被天神捉住,装进这个瓶子,扔在海里。起初,我许愿:谁把我救出来,我就让谁得到金银财宝。可是整整过了四百年,一直没有人救我。我生气了,发誓:谁要救我,我就杀死他。”

  渔翁对魔鬼说:“魔鬼,你在说慌!这么小的瓶子,怎么装得下你庞大的身体呢?”

  魔鬼回答:“那就让你亲眼看看。”

  魔鬼摇身一变,又成为一缕青烟,慢慢钻进了瓶子。渔翁赶快拾起锡块儿把瓶口封上,然后大声说:“好了!魔鬼,你回到海里去吧!”

  说完,渔翁把黄铜瓶子用力地扔进了大海。

  【二年级下册】《渔翁和魔鬼》

汪晓洁 〔近现代〕

  那天,我在罗马下了车,冒着暑气赶到青年旅馆,找到自己的房间,推门一看,吃了一惊:正对门的地上放了一床席梦思床,上面躺着一个金发小姑娘,睡得正香。

  我已经筋疲力尽了,于是匆匆洗漱完毕,也躺下了。

  不知过了多久,“丁零丁零”的闹钟声惊醒了我,睡眼蒙眬地看看表,下午两点半了。小姑娘已经起身,正在收拾东西,准备外出。她走了不久,我也出去了。

  晚上八点多,我疲倦地回到旅馆。这时,小姑娘正惬意地趴在床垫上,一边吃糖,一边看一本厚厚的书。

  她一见我,立即坐起来打招呼,问我玩得怎样,又问我从哪里来。我说是中国人,现旅居德国。她一听,高兴得大叫:“我是德国人,住在汉堡。”她告诉我她叫乌塔,已经14岁了。这次趁暑假游历欧洲,已经去了法国、瑞士、奥地利,在意大利去了威尼斯、米兰、佛罗伦萨,最后还要去希腊。我有点惊讶:“你一个人吗?”“当然。”她很自然地答道。

  一个14岁的孩子,独自一人游欧洲,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我决不会相信。我问乌塔:“你一个人不怕危险吗?你爸爸妈妈不担心吗?”

  乌塔说,她在家里就设计好了旅行路线和日程,每到一地就先查警察局的电话号码,以便遇到危险和困难时请求帮助。再给家里拨个电话或寄张明信片。她还说,自己用了三年的时间准备这次旅行,阅读了很多与这些国家有关的籍;为了挣旅费,每个周末去帮餐馆或超级市场分发广告单,假期还到别人家里陪小孩玩。然后,她问我,中国的孩子是不是也这样旅游。我一时语塞,想了一会儿才说:“在中国,像你这样年纪的孩子都是家里的宝贝,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很爱他们,会带他们一起出去玩,但一般不放心让他们一个人出远门。”

  乌塔对我这番解释很不满意,马上反驳说:“我也是家里的宝贝,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也很爱我。不过我们兴趣不同,所以我们有时候一起出去玩,有时候单独出去玩。爱孩子,为什么就不能让他们单独出门?我不明白,你的话不合逻辑。”

  我只好笑着承认自己的理由不太充足。乌塔说:“中国的孩子缺少很多乐趣吧?”我说:“中国有电视,有儿童图书,有游乐园,孩子们很快乐。”但她还是坚持:“光从电视和书本中认识世界总不完美。我从电视上经常看见意大利,但只有亲自来到这里,它的美丽才深深感动了我。”

  第二天早晨,乌塔向我道别,说晚上坐火车去波恩。她还认真地告诉我要继续挣钱,以后去中国旅游。

  【四年级上册】《乌塔》

王江丽 〔近现代〕

  毛泽东主席闲暇时,喜欢欣赏、临摹名家碑帖,书法造诣很高。他的行草遒劲奔放,自由洒脱,自成一家。

  有一次,毛主席听说黄炎培先生收藏了一本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的真迹,兴奋极了,迫不及待地要借来看看。黄炎培当然舍不得将真迹轻易出借,可是毛主席要借,他不好意思拒绝,于是就和主席讲好:只借一个月,到期归还。

  字帖借出去后,黄炎培心里老惦记着这件事。要知道,王羲之的真迹可是世间罕有呀!

  好不容易过了一个星期,黄炎培就给毛主席的警卫室打电话,询问主席是否看完了字帖。值班警卫员很有礼貌地告诉他还没有。

  过了两天,黄炎培又打电话询问,警卫员告诉他,主席还在看,看完了会立刻把字帖给他送去。可黄炎培总是感到心里不踏实。

  又过了几天,黄炎培实在忍不住了,就直接把电话打到了主席那儿。电话里,他先讲了一些其他事情,转了半天圈子,才说:“主席,我……那本王羲之的字帖……您看好了吗?”

  毛主席接完电话,不禁笑起来,对身边的人说:“他可是个急脾气。难道还不相信我吗?讲好了一个月归还,如果到期不还,那是我失信;可是现在期限还没到,他就来催要,那是他不守信用了。”

  话虽然这么说,其实毛主席很能理解读书人爱书如命的心情,他自己对书也是百般呵护的。战争期间,毛主席转战南北,曾经舍弃了许多物品,他的藏书却舍不得丢掉。所以,他对黄炎培催要字帖并不介意。

  一个月的期限到了,毛主席亲手把字帖包好,让警卫员给黄炎培送去,并叮嘱道:“一定要尽快送到黄先生手上。”

  再说黄炎培,他为自己先前的做法有点不安,就又打来电话,说:“主席如果还想看,不妨再多看几天。”

  警卫员立刻把黄先生的话转告主席。毛主席却说:“谢谢他的好意,还是把字帖送去吧!讲好了一个月就一个月,做任何事情都要讲信用。”

  【四年级下册】《到期归还》

伋晓晶 〔近现代〕

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地点:法国,伯诺德夫人家中

人物:伯诺德夫人(法国的一位家庭妇女)
   杰 克(伯诺德夫人的儿子)
   杰奎琳(伯诺德夫人的女儿)
   三个德国军官(一个少校,两个中尉)

  〔一个初冬的夜晚,屋外的风猛烈地吹着。伯诺德夫人家里,昏暗的光线,一张孤零零的长桌,坐在桌边的伯诺德夫人正小心翼翼地将一个小金属管封在一小截蜡烛中。

  伯诺德夫人 看来,只有这地方是安全的,不至于被该死的德国佬发现。

  杰奎琳 (一边嚼着糖果,一边天真地问)妈妈,这是什么啊?

  伯诺德夫人 (面容严肃)非常重要的一个秘密,亲爱的,所以对谁也不能讲。

  杰 克 我知道,在下星期二米德叔叔来之前,我们得保证那东西完好无损。对吧?(有点儿得意地看了妹妹一眼

  杰奎琳 (嘟起了嘴)我当然也知道。米德叔叔最喜欢我了,今天他还给我带来了糖果。可是妈妈,米德叔叔为什么穿着德国佬的衣服呢?

  〔伯诺德夫人这时已经把那半截蜡烛插在一个烛台上,摆在餐桌最显眼的地方。

  伯诺德夫人 杰克,杰奎琳,有些事情以后给你们慢慢解释。现在你们两个要好好地记着:这支蜡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从现在开始,我们得为它的安全负责。为了有一天能把德国佬赶出去,我们得不惜代价守住它,懂吗?

  杰 克 (像个男子汉似的挺挺胸脯)放心吧,妈妈。

  杰奎琳 (点点头)妈妈,我懂。我真讨厌德国佬。

  伯诺德夫人 (凝视着烛台喃喃自语)不惜一切代价,包括我们的生命。

  〔过了不久,嘭嘭嘭嘭,一阵粗暴的敲门声,三个德国军官例行检查来了。很奇怪,检查完了,他们都没有要走的意思,也许是因为外面风太大了。

  中尉甲 好黑的屋子,为什么不点蜡烛呢?(点燃了那个藏有秘密的蜡烛

  伯诺德夫人 (急忙取出一盏油灯)太对不起了,先生们,忘了点灯。瞧,这灯亮些,可以把这个昏暗的小蜡烛熄了。(吹熄了蜡烛

  中尉甲 (不耐烦地)晚上这么黑,多点支蜡烛也好嘛。(又把那个快要烧到金属管的蜡烛点燃)更亮了一些,不是吗?

  杰 克 (若无其事地走到桌前,端起烛台)天真冷。先生们,我去柴房抱些柴来生个火吧。

  中尉乙 (厉声)难道你不用蜡烛就不行吗?(一把夺回烛台

  〔杰克无奈地去柴房,下。

  伯诺德夫人 (不动声色地慢慢说道)先生,要知道,柴房里很黑……

  中尉乙 (瞥了她一眼,不满地)夫人,在自己家里,应该相信您的儿子有足够的能力应付那了如指掌的小柴房。难道他会从柴房里搬来一窝兔子吗?

  〔蜡烛越燃越短。杰奎琳打了个懒懒的哈欠,走到少校面前。

  杰奎琳 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她宝石般的眼睛在烛光下显得异常可爱

  少 校 (看着她那粉嘟嘟的小脸蛋,笑了)当然可以,美丽的小天使。我也有一个像你这么大的女儿,和你一样可爱,她叫玛琳娜。

  杰奎琳 (笑容像百合花一样纯洁)我觉得她一定非常想您,司令官先生。和您聊天真有趣,可是我实在太困了。

  少 校 那么,晚安,小姑娘。

  杰奎琳 晚安,各位先生。晚安,妈妈。

  伯诺德夫人 (温柔地)晚安,亲爱的。

  〔杰奎琳慢慢端着蜡烛走上楼去。在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

  【五年级下册】《半截蜡烛》是由故事改编的,改编者伋晓晶,选作课文时有改动。

巴德·舒尔伯格 〔近现代〕

  记得七八岁的时候,我写了第一首诗。母亲一念完那首诗,眼睛亮亮地,兴奋地嚷着:“巴迪,真是你写的吗?多美的诗啊!精彩极了!”她搂住了我,赞扬声雨点般落到我身上。我既腼腆又得意扬扬,点头告诉她这首诗确实是我写的。她高兴得再次拥抱了我。

  “妈妈,爸爸下午什么时候回来?”我红着脸问。我有点迫不及待,想立刻让父亲看看我写的诗。“他晚上七点钟回来。”母亲摸着我的脑袋,笑着说。

  整个下午我都怀着一种自豪感等待父亲回来。我用最漂亮的花体字把诗认认真真地誊写了一遍,还用彩色笔在它的周围描上一圈花边。将近七点钟的时候,我悄悄走进饭厅,满怀信心地把它放在餐桌父亲的位置上。

  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父亲还没有回来。我实在等不及了。我敬仰我的父亲。他是一家影片公司的重要人物,写过好多剧本。他一定会比母亲更加赞赏我这首精彩的诗。

  快到八点钟时,父亲终于推门而入。他进了饭厅,目光被餐桌上的那首诗吸引住了。我紧张极了。

  “这是什么?”他伸手拿起了我的诗。

  “亲爱的,发生了一件美妙的事。巴迪写了一首诗,精彩极了……”母亲上前说道。

  “对不起,我自己会判断的。”父亲开始读诗。

  我把头埋得低低的。诗只有十行,可我觉得他读了几个小时。

  “我看这首诗糟糕透了。”父亲把诗扔回原处。

  我的眼睛湿润了,头也沉重得抬不起来。

  “亲爱的,我真不懂你是什么意思!”母亲嚷道,“这不是在你的公司里。巴迪还是个孩子,这是他写的第一首诗。他需要鼓励。”

  “我不明白,”父亲并不退让,“难道世界上糟糕的诗还不够多么?”

  我再也受不了了。我冲出饭厅,跑进自己的房间,扑到床上失声痛哭起来。饭厅里,父母还在为那首诗争吵着。

  几年后,当我再拿起那首诗,不得不承认父亲是对的。那的确是一首相当糟糕的诗。不过母亲还是一如既往地鼓励我。因此我还一直在写作。有一次我鼓起勇气给父亲看了一篇我写的短篇小说。“写得不怎么样,但还不是毫无希望。”根据父亲的批语,我学着进行修改,那时我还未满十二岁。

  现在我已经有了很多作品,出版了一部部小说、戏剧和电影剧本。我越来越体会到我当初是多么幸运。我有个慈祥的母亲,她常常对我说:“巴迪,这是你写的吗?精彩极了。”我还有个严厉的父亲,他总是皱着眉头,说:“这个糟糕透了。”一个作家,应该说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需要来自母亲的力量,这种爱的力量是灵感和创作的源泉。但是仅有这个是不全面的,它可能会把人引入歧途。所以还需要警告的力量来平衡,需要有人时常提醒你:“小心,注意,总结,提高。”

  这些年来,我少年时代听到的这两种声音一直交织在我的耳际:“精彩极了”,“糟糕透了”;“精彩极了”,“糟糕透了”……它们像两股风不断地向我吹来。我谨慎地把握住我生活的小船,使它不被哪一股风刮倒。我从心底里知道,“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在爱的鼓舞下,我努力地向前驶去。

  【五年级上册】《“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作者是美国作家巴德·舒尔伯格。

佚名 〔近现代〕

  很久以前,东南沿海的武夷山是和台湾的阿里山连在一起的。那时漫山遍野的果树上挂满了果子,山下是肥沃的土地。那里的人们过着幸福的生活。

  可是有一年,山里来了一个妖怪,占据了整个大山。从此,山上的树木死了,小溪没水了,肥沃的土地也干裂了。人们只好拖儿带女,离开了世代生活的故乡。

  在大山的西边住着母女二人。母亲勤劳善良,女儿花珊十九岁,美丽、聪明又勇敢。花珊看到人们被妖怪害得生活不下去,心里很难过。她决心除掉妖怪。于是,她开始苦练本领。经过九九八十一天,终于练就了高超的射箭本领和一手好刀法。

  一天,花珊告别妈妈,要上山去除妖了。妈妈拉着她的手,说:“女儿啊,妈不拦你,可是千万要小心啊!你除掉了妖怪,就赶快回家。”花珊姑娘也含着泪说:“妈妈放心,我除了妖怪,马上就回来,永远和妈妈生活在一起。”说着便离开了家。

  这天晚上,乌云遮住了月亮,姑娘紧握弓箭,向山上走去。突然,她发现不远的山顶上,有两道绿光渐渐向她靠来。姑娘断定这就是妖怪,于是搭上箭,用力朝绿光射去。妖怪被射中了眼睛,痛得直打滚。花珊跳到妖怪身上,举起大刀,朝它的脖子使劲砍去,直砍得妖怪乱蹦乱跳。忽然,她觉得大地在向下陷,只听一声巨响,高大的武夷山断为两半,中间出现了一条很深的沟,妖怪“轰”的一声,掉到了沟底。花珊一下子跳到了山的东边。这时,奔腾的海水涌进了大沟,形成了台湾海峡。那断裂的大山,西边就是现在的武夷山,东边就是现在台湾的阿里山。

  山上的树木、瀑布、良田又苏醒了,人们重新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可是海水却把花珊和妈妈隔开了。

  妈妈爬上高高的武夷山顶,盼望女儿能早一天回到自己的身边。然而,一天天过去了,女儿没有回来。妈妈渐渐变成了一块巨大的岩石,高高地立在武夷山上。

  女儿被隔到海的东面,也时时想念母亲。她站在阿里山的山顶上,望啊望啊,可是怎么也望不到妈妈。天长日久,她变成了一棵红桧树。红桧树每天、每月、每年都在不停地生长着。这棵红桧树就被人们叫做阿里山的思母树。据说,日月潭水就是女儿想念母亲流下的眼泪!

  【四年级下册】《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

< 1.. 20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