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宏(467—499)即拓跋宏、元宏。北魏皇帝。鲜卑族。献文帝长子。五岁即位,太皇太后冯氏执政。改革吏治,实行均田制。加强户籍管理,推行三长制。孝文帝太和十四年,冯氏死,帝亲政,进一步改革。十七年,迁都洛阳。改鲜卑姓氏为汉姓,禁鲜卑服、鲜卑语,在洛阳立国子、太学、四门小学。重用中原汉族儒生,参照南朝典章制度,制定官制朝仪。加强鲜卑贵族和汉人士族之联合统治。二十一年,鲜卑守旧贵族穆泰等拥太子恂谋反,事败,赐恂死。在位二十九年,庙号高祖。
袁粲(420—477)南朝宋陈郡阳夏人。字景倩,初名悯孙。袁淑侄。少好学,初为扬州从事。宋孝武帝时,除尚书吏部郎。宋明帝泰豫元年,以尚书令与萧道成、褚渊同受明帝遗命,共辅苍梧王(后废帝)掌朝政。后萧道成杀后废帝,立顺帝。粲谋讨道成,事泄被杀。尝著《妙德先生传》以续嵇康《高士传》。
袁奭,北齐陈郡人,字元明。南朝梁永嘉王萧庄时为侍中,奉使于北齐。庄败,留于北齐,为琅邪王高俨大将军咨议。以文学称于时,后主(高纬)时,待诏文林馆,迁太中大夫。
宇文毓(534—560),北周皇帝。代郡武川人,鲜卑族,小名统万突。宇文泰长子。宇文护废孝闵帝宇文觉,迎立毓,称天王。后改称帝,年号武成。以明敏有识量,为宇文护所惮,被毒死。在位三年。庙号世宗。
湛挺,字茂之,尝为司徒右长史,隐于无锡之惠山,筑草堂读书其中,与南平王刘铄友善,更以诗章唱酬留刻于石,定居无锡惠山。
周弘正(496—574)南朝陈汝南安成(今河南汝南县东南)人,字思行。周颙孙。年十岁,通《老子》、《周易》,十五补国子生。起家梁太学博士。累迁国子博士,于士林馆讲授,听者倾朝野。博学,善谈玄及占候,兼明释典,当世名僧亦多请质疑滞。侯景占建康,附景为太常,掌礼仪。后投元帝,授黄门侍郎,迁左户尚书,加散骑常侍,校雠秘府图籍。入陈,累迁侍中、尚书右仆射。侍东宫讲《论语》、《孝经》。撰有《周易讲疏》等。
张缵(499—549)南朝梁范阳方城人,字伯绪。张缅弟。年十一,尚梁武帝女。起家秘书郎,好学善文,与琅邪王锡齐名。梁武帝大同二年,位吏部尚书,能选拔寒门才士,为时所称。迁湘州刺史,在政四年,流人自归,州境大安。太清二年,官平北将军、宁蛮校尉。后为岳阳王萧察所害。有《鸿宝》及文集,皆佚。
甄彬,南朝梁中山(今河北定州市)人。甄法崇孙。有德行。尝以一束苧就长沙寺库质钱,后赎苧,于束中得五两金,送还寺库。梁武帝布衣时闻之,及即帝位,征为府录事参军,带郫县令。
郑道昭(?—516)北魏荥阳开封人,字僖伯。郑羲子。初为中书学生,迁秘书郎。随孝文帝征沔北,受宠遇。官国子祭酒,屡表请崇儒敦学。累除光州刺史,转青州刺史,官至秘书监。工书法。清代中叶在山东掖县云峰山发现其题名、题诗石刻,又《郑文公碑》亦出其手,列为北魏碑刻书法珍品。
郑鲜之(364—427)南朝宋荥阳开封人,字道子。郑浑玄孙。起家桓伟辅国主簿。刘裕起兵,累迁右长史,转奉常。性刚直不阿,初刘裕任晋相,时或谈论,人不敢难,惟鲜之未尝宽假,要裕理屈,然后置之,时人谓为“格佞”。及刘裕代晋为宋武帝,迁太常、都官尚书,在帝坐,言无所隐,人甚惮之。卒官尚书右仆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