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荷减翠菊添黄,梨叶翻红梧叶苍。绣被不禁昨夜凉。酿秋光,一半儿西风一半儿霜。
版本一
荷盘减翠菊花黄,枫叶飘红梧干苍,鸳被不禁昨夜凉。酿秋光,一半儿西风一半儿霜。
版本二
译文
残败的荷丛消减了鲜翠的容光,金色的菊花却陆续开放。梨树叶面渐渐泛成红色,梧桐的叶子越来越苍黄。昨夜夜间的寒意,绣被儿已不能抵挡。是什么造就了秋天的气象?一半儿是漫空吹舞的西风,一半儿是遍地洒落的清霜。
鉴赏
这首小令起首二句,以荷、菊、梨、梧的物象,交错构成一幅五色斑斓而又颇显苍凉的秋景图。在铺排这些色彩时,作者不是平直地叙述某物是如何如何,而是更细腻地强调某物变成为如何如何,并进行了精心的搭配。看“败荷”与“翠菊”,一个是“减”,一个是“添”,字面相映,而萧飒的秋意则是一致的。还有“梨叶”与“梧叶”,在昔时同为一片区别不大的绿色,而如今一者翻红,一者变苍,可谓泾渭分明。这样的写法,不仅避免了在铺陈中的平板、单调,而且表现出了秋气渐深而给人带来的感觉与印象。果然,第三句就更明白地现出了人物的主体。从“绣被”的提示来看,这是一名闺中女子。“不禁昨夜凉”,说明她昨夜没有睡好。夜不成寐,是纯为气候原因也好,还是别有缘故(元散曲最善于利用这一点,在女子的孤眠处境上大做文章),总之是增补了节令的悲愁感。南唐后主李煜《浪淘沙》:“帘外雨潺潺,春意将阑。罗衾不耐五更寒。”在度景入情的手法上,两者是颇为相似的。第四句的“酿”字极为精警。它将“秋光”的形成再度延展为渐积的过程,使下句所指出的两个“一半儿”的“西风”与“霜”,在“酿”的动态下弥漫开来,占满到秋光的整个画面。败荷黄菊,红梨苍梧,无不直接受到两者的影响,那“绣被”的不禁凉,就更不用说了。小令的末两句,暗示了闺中女子感受秋愁已非一日的事实,“酿秋光”还隐约可见她度日如年的愁苦心情。
这是作者《一半儿》四时小令中的一首。其表现夏令的一首写道:“纱厨睡足酒微醒,玉骨冰肌凉自生。骤雨滴残才住声。闪出些月儿明,一半儿阴阴一半儿晴。”都是在短小的篇幅中,融情入景,怨而不露。这种婉约多致、崇尚神韵的写作风格,体现了散曲清丽派的典型特色。
赏析
《太平乐府》卷五、《梨园乐府》卷中。原作共四首,此首原列第三。原作题目《四景》,分别写春、夏、秋、冬四季景色。此曲写秋天景物,抒发孤衾难眠之相思。“荷盘减翠菊花黄,枫叶飘红梧干苍”两句,抓住秋天独具之景物色彩,荷盘、菊花、枫叶、梧干,都带着各自的风采和颜色,组成一幅色泽斑斓的秋天图画。“鸳被不禁昨夜凉”,说明是孤衾难眠。骆宾王《行路难》:“鸳被相思双带缓”,李清照《醉花阴》:“半夜凉初透”,与这首小令可谓异曲同工。“酿秋光,一半儿西风一半儿霜”,一个“酿”字,形象逼真,还可以引起人们丰富的联想,酿秋光,酿相思,酿苦酒,酿欢乐,等等。“一半儿西风一半儿霜”,给人以寒冷凄凉之感,《太和正音谱》说胡祗遹曲作的风格“如秋潭孤月”,可知洵为的论。
赏析二
元曲讲究对偶,此曲的前两句为对偶中较常见的“合璧对”。作者用荷叶、菊花、梨叶、梧叶这四种物象色彩上的变化来写秋天的临近。翠、黄、红、苍与后面的“秋光”相互呼应,交织成色彩斑斓的秋日之景。而“减”“添”“翻”等动词的运用又为这色彩斑斓的景象增添了动感,让“秋光”活了起来,不仅如此,还紧扣住“酿秋光”的“酿”,表现出季节变化之美。而接下来的“绣被不禁昨夜凉”则一下子将描绘的重点由景转到了人,一个“凉”字暗示了曲中人的孤单。秋光虽美,但在孤单单的曲中人眼中,却是“一半儿西风一半儿霜”,萧瑟凄清。“西风”的“西”与“凄”音近,“霜”又近似于“伤”,再加上二者都给人以寒冷之感,所以古人经常用西风与霜表现感伤的情绪。
这首小曲虽是意在写一位独处深闺、长夜不眠的女子的处境和内心感受,但却注重以景烘托。全曲色彩非常丰富,极力渲染浓重的秋色,正是极力衬托人物内心的伤感和凄凉。情和景浑融成一片,这就是诗家通常说的“烘云托月”法。